医院新闻
为了跑出高质量的“校医速度”时间:2022-12-09

从接到任务,仅仅需要5分钟,“大白突击队”就能齐刷刷立在医院门口,整装待发,跑出了高质量的“校医速度”。

合理调度人员,谁也不愿闲着

11月22日文理学部校医院被划为封控区,超过半数以上的医生被隔离在家,史雪聪医生就是其中一个。为了缓解人员不足,居家隔离期间,史医生主动承担起隔离点的组织联络工作。

工作台上分类摞着的是隔离点各类信息表单。每天清晨,史医生拿到名单的第一时间,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上标记:标注管控分类、计算隔离天数、安排采样时间、处理转码申请、安排解除隔离……在每个隔离人员姓名后面,史医生留着一长串的空白备注区,用于记录他们的备用电话、医疗需求甚至是心理状态,并对接给校医院相关工作人员。从早晨六点多到夜晚十二点多,史医生把除了吃饭、上厕所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隔离点的工作上。“把工作尽量做细致一点,能给出门采样的同事们节省不少时间。”史医生这样说。

11月25日下午,居家隔离的陈觅医生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绿码。“凑满24小时核酸阴性就能加入防疫大部队了!”陈医生兴奋地在群里报喜。彼时,小区便民核酸采样均已结束。陈医生草草披上大衣,开始从武泰闸沿途寻找核酸采样点,一直走到省人民医院,最后自费做了单管核酸,这才放心地回去了。

“校医牌”安眠药

凌晨两点多,负责隔离点工作的朱医生的手机又响了。“医生,我头晕,想睡又睡不着,能给我几片安眠药吗?”电话那头的王同学因为学业压力和隔离,夜晚总睡不好。

已经白天夜里连轴转了3天的朱医生挣扎着坐起来,给王同学问了诊,确定了是焦虑引起失眠,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。靠安眠药助眠不是个事儿,朱医生加了同学的微信,一直陪着她到凌晨5点多。“最后一条微信发出去了20多分钟没回我,该是睡着了。”朱医生这才放心地闭上眼睛眯一会,一个小时后,新的一天的工作又要开始了。

冰火两重天

连日的雨雪天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。

晚上10点,“校医大白”们接到一项任务,为明天要参加考试的学生紧急上门采样,11点前要将样本送到中南医院。

低于零度的空气对双手极不友好,寒冷似乎可以透过手套和肌肤轻而易举地钻进关节里。平日里灵活的手指变得僵硬,只能通过不断地做抓握动作来保持活动度。即便这样,为了每位被采样者的安全,每完成一次采样,“大白”都会用酒精对双手做全方位地消毒,酒精挥发的那几秒,仿佛要带走双手仅有的温度,“冻到麻木”是那一刻唯一的感受。

为保证时效,最开始“大白”们都是用跑的。学生宿舍大多没有电梯,上上下下几个回合下来,衣服早已从里湿到外。原本一口气能爬到六楼的“大白”,每上一层都被迫停下来喘气。周围很安静,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息和心跳,面屏上的雾气集成细细水珠不住往下滴。“上楼就是有点累,有点喘,还能克服。”田医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“最怕的是下楼,腿酸到不听使唤,不能弯,为了赶时间,只能一摇一摆直直地戳着下去了。”

妥妥的安全感是医生给的

11月25日,康复科高瑜医生接手了枫园隔离点的工作,负责105位隔离人员的医疗、信息对接等一切事务。擅长中医辨证论治和针灸的高医生的到来,给隔离点的学生和教职工带来了妥妥的安全感。

学生小赵从小肠胃娇弱,加上隔离点生活缺少运动,夜里常常因为胃肠痉挛胀气疼醒了。高医生加了她的微信,通过视频看了舌象,为她配了中药,教她做腹部按摩。隔离的日子里,有医生的陪伴,小赵倍感安全。

为了第一时间了解隔离人员情况,高医生的手机24小时开机,给每位身体不适的隔离人员备注了症状,方便定时问诊。 “每当问诊没得到及时回复,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,”高医生说,“直到敲门确定了隔离人员安好才能放心。”

夜晚隔离人员都睡下了,细心的高医生仍不忘总结经验,将隔离人群特点尽心分析,优化了更合理的隔离细则。长时间的伏案工作,她的右手突发腱鞘炎,不能使力,贴了膏药也不见好。高医生咬咬牙,用左手给右手扎针,几日之后,终于缓解。

伤刚好,左下腹又开始出现间断性放射痛,她忍着痛坚持工作,直到枫园隔离点解封,大家才知道高医生病了。“老毛病了,还能坚持,现在人员紧张,不能轻易倒下。”高医生如是说。

风雪无阻的守护

文理学部校医院管控结束后,妇科迎来了第一批患者。“医生,终于可以找你看病了。”学生小王见到吴医生像见到了亲人一样。原来,这是一位外阴脓肿破溃的患者,治疗过程中遇到了管控。外阴脓肿溃疡面需要长时间坚持换药、悉心照料,且不宜多走。

彼时,吴医生在一门诊还有疫情防控工作要做,于是,她做出一个决定:每天在疫情防控间隙抽出时间来给王同学换药。打那天起,吴医生每天往返于本部和一门诊,无论风雪天还是周末都没落下。在她的精心治疗下,王同学的伤口也逐步愈合了。

超长待机的“大白张”

连续工作16天,收集转运核酸标本35000余管,2天采样1000人……这些记录都是超长待机的“校医大白”张英华医生创造的。

张医生是疫情防控“党员突击队”的一员,核酸采样、追阳、转运……“大白张”总是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。11月26日,为了更好地协调转运,医院决定确定一人专门负责标本的收集和转运工作。

这可是一项苦差事: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,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,精准对接采样人员和检测部门保证时效。“让老张来!”张医生主动接下了这项繁复而辛苦的任务。

下着雪的冬夜,一门诊门口的标本收集点站着一位等待标本的“大白”,一边打电话联系车队,一边对接区疾控。不用说,这一定是铁人“张大白”。夜里出任务回来,脱去防护服,张医生找了个空旷的地方,点燃一支烟。“提提神,充充电,等会儿还有任务,得保持清醒的头脑。”张医生说。

B3814

“校医大白”的故事还有很多,不能一一列举。高质量的“校医速度”背后,是医护无尽的坚守,是把学生、教职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初心,相信在大家的坚定有序的努力下,我们一定会度过寒冬,拥抱暖春。(通讯员 孙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