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天气由热转凉,进入了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自然界从夏天的生长、宣泄转向秋天的收敛、平静。人体养生也应从“养长”转为“养收”,核心在于收敛神气、保暖防寒、滋阴润燥和调畅情志。
一、起居养生:早卧早起,顺应时令
睡眠调整:遵循“早卧早起”。早卧(约晚上10点前)以避秋初夜晚的凉气,顺应阴气的收藏,帮助身体“收敛神气”。早起(约早晨6点左右)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呼吸新鲜空气,使肺气得以宣发。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养护阴血,能有效对抗秋燥的消耗。
防寒保暖: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保暖是关键,颈、肩、腹和脚部是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,应避免受凉,适时增添衣物。健康的年轻人可适当“春捂秋冻”,以提高抗寒能力。而体弱多病者、老人和儿童应及时添衣,特别注意早晚温差大时,避免感冒。
二、饮食养生:滋阴润燥,少辛增酸
秋季推荐食物:红枣、银耳、百合、藕等,能有效滋润肺部和身体,缓解口干、皮肤干。酸味食物:山楂、葡萄、苹果等,中医认为“酸能收敛”,适量吃酸可收敛肺气,防止秋燥过耗,同时刺激消化液分泌,有助开胃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:如蔬菜等,保持大便通畅。依据中医理论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,大便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。
饮食禁忌:减少辛辣发散之物,避免加重人体津液的耗散。避免食用生冷瓜果、冷饮,保护脾胃阳气。
三、情志养生:安宁心神,避免悲秋
肺主悲,与秋气相通。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肝的疏泄,导致肝气郁结,易出现抑郁、胸胁胀痛、烦躁易怒、女性经前乳房胀痛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建议通过多晒太阳,增加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温和户外运动,调节心情,开阔心胸,消散郁结。
四、皮肤护理:保湿润肤,减少刺激
秋燥容易导致皮肤干燥、瘙痒和红疹,因此洗澡和护肤至关重要。秋季洗澡不宜过于频繁,水温37℃左右为宜,过热的水会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,加重干燥,每次时间控制在10-15分钟内,并且注意皮肤保湿。穿着尽量选用纯棉、丝质等柔软、宽松的衣物,避免羊毛、化纤材质直接接触皮肤,减少刺激。
五、小结
秋季养生需要从起居、饮食、情志到日常护理全面调整。顺应自然“收敛”之势,将夏天的外向、消耗状态,逐步调整为内向、积蓄的状态,为安稳过冬打下坚实基础。
(作者:刘昊)
参考文献
[1]黄琬苹.试从《内经》浅谈秋季养生[J].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,2019,19(43):244-245.DOI:10.19613/j.cnki.1671-3141.2019.43.139.
[2]陈青霞,陈炯华.以秋季为例浅析中医“治未病”之四时养生[J].中医药临床杂志,2017,29(07):1006-1009.DOI:10.16448/j.cjtcm.2017.0337.
[3]张冀东,何清湖,孙贵香.四时养生之秋季养生篇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4,29(10):3083-3085.DOI:CNKI:SUN:BXYY.0.2014-10-015.